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一次培训,一场蜕变!”青岛能源所党务纪检科研管理骨干培训班学员代表畅谈初心与担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04 [来源]: [浏览次数]:

学思践悟,淬炼硬核本领;

知行合一,赋能科技创新。

2135b4508459ae2cf51d3a038eaffaa3

10月30日,为期4天的青岛能源所2025年党务纪检科研管理骨干培训班在湖南长沙圆满结业。

培训虽已落幕,但感悟与收获正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以下是几位学员代表的真挚感言:

bfa70a607032fe2914b1c685a6473ef3

卢鹏分子筛材料研究组研究员

于历史回响中汲取力量,在科研征程上砥砺前行

这次培训,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趟穿越历史、连接现实的精神之旅。如果说出发时我心中还带着一丝“这是否是一次常规的参观活动”的疑问,那么归来时,我的心中已被满满的震撼、感动与力量所充盈。

第一天,我们在理论的回响与经典的旋律中奠定了基调。我们聆听了沈阳分院毛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及赋能科研”的专题报告,这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此次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从历史与传统中为今天的科研工作寻找动能。随后,在《金花籽开红花》、《浏阳河》等经典红歌的学唱中,那激昂又深情的旋律,仿佛瞬间将我们拉回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初步感受到了那种质朴而坚定的信仰力量。

第二天,我们真正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韶山,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瞻仰了毛泽东广场,参观了主席故居和纪念馆。当我详细了解到毛主席从一位农家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伟大革命领袖的历程时,我深受震撼。那一件件朴素的实物、一幅幅珍贵的图片,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奋斗”,什么是“牺牲”。特别是晚上观看的《最忆韶山冲》舞台剧,它以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形式,将这种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冲击推向了高潮,让我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情怀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共情。

第三天,我们在长沙的橘子洲头,完成了与青年毛泽东的一次跨时空对话。站在那宏伟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前,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水,我们共同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声石破天惊的追问,所展现的,正是那种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壮志与担当。那一刻我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它始于这样一群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无畏探索。

在这次学习之前,我或许对党建活动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认为其形式大于内容。然而,这四天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由衷地感到,这样的活动绝非“走马观花”或“浪费时间”,相反,它是我们科研活动的“强心剂”和“催化剂”。

这份“催化”,首先体现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抓住主要矛盾”的论述,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而言,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科研难题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别并抓住那个最核心、最关键的科学问题,集中力量寻求突破,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迷失方向。

这份“催化”,更体现在为我们注入了“勇气”。回顾毛主席与革命先辈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对比之下,我们在科研中遇到的经费压力、技术瓶颈、重复失败,这些所谓的“困难”,都显得渺小了许多。先辈们那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以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气概,给了我们莫大的精神鼓舞。它让我们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意志坚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次学习之旅已经结束,但它带给我的思想启迪与精神激励,将长久地伴随我未来的科研工作。它将激励我,以更宏阔的视野看待自己的研究,以更坚韧的毅力面对未来的挑战。我将努力把这份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力求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c1222a2fd8f3085f8c3a971271eaa8d0

刘自勇生物能源研究室第二党支部党小组长一碳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学习革命前辈奋斗精神,围绕科研主线坚持不懈推进工作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的丰功伟绩和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这次培训让我有幸来到韶山,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聆听了他的诗词,再次重温了毛主席及其家人为民族救亡图存、为人民独立解放所作出的不懈探索与巨大牺牲,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完成开天辟地伟业的艰辛与伟大。这一切,都让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通过这次近距离探寻毛主席的成长和奋斗历程,我有三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毛主席深沉坚定的家国情怀。他一生奋斗,毕生奉献,始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第二,毛主席坚如钢铁的意志品质。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他夙夜在公、风雨兼程,展现了非凡的毅力与担当。

第三,毛主席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他既不机械照搬外国经验,也不盲目沿袭历史旧路,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现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实践探索。

学习伟人的光辉历程与崇高精神,对我们当下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回顾我们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两所融合”时期的所长刘中民和“三位一体”跨越发展时期现任所长吕雪峰的接续谋划下,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自身实际,如今已确立了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科研方向。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全体党员和工作人员必须团结一心、协同攻关,紧紧围绕科研主线,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作。就我个人而言,我将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要坚定信心,使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研究所的主要目标同频共振,坚持在科研一线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二要带好团队,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三要在遇到困难时,多回顾党的历史,多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继续奋勇向前。

70635f99a80461236482ff884b63faf2

崔龙飞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全职博士后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书写新时代科研人的青春答卷

感谢研究所给我机会参加党务纪检科研管理骨干培训班,走进伟人故里,沉浸式感悟革命先烈的初心使命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为我们的科研之路注入了最鲜活的动力。

在毛泽东广场敬献花蓝时,望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鎏金大字,我突然理解了“初心”二字的千钧分量。

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期“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誓言与我们今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追求,本质上是同一种精神传承,老一辈革命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正是我们攻克“卡脖子"难题时最需要的底气。

毛志远书记的专题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必须发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奋斗才能取得硕果;黄敏老师关于建设“四强”党支部的专题教学等,都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长沙橘子洲头,站在毛泽东主席的艺术雕望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扑面而来,我不禁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对国家需求忠诚,把科研成果落实在祖国大地上,要对人民期盼忠诚,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博士后,未来我会把这次培训的收获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动力,一方面,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在固态电池储能领域研究中攻克困难,挑战瓶颈;另一方面,主动积极参加党支部工作,承担党员责任与担当,为研究所的发展,为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当我们在韶山剧场唱响《东方红》,当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匾额与我们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隔空对话,我真正懂得,红色教育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充电器”,党建工作是创新团队的“核心发动机”,让我们带着这份从红色沃土中汲取的力量,以“闯”的劲头,“创”的智慧,“干”的作风,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科研人的青春答卷!

18ce97dce39d15dd219146e264af2878

王增猛科技处主管

把“红色基因”变成服务科研的真本事

来参加这次党务纪检科研管理骨干培训班,能够走进韶山、长沙,我心里特别激动。经过这几天从课堂听课到现场学习,从理论琢磨到实地感受,我就像个“回炉重造”的学生,一边补知识,一边被革命先辈的精神“充电”,更琢磨明白一件事:做科研管理工作,怎么把“红色基因”变成服务科研的真本事?

培训过程中,最让我触动的是现场教学。走到毛泽东广场,远远望见巍峨的毛主席铜像,阳光洒在铜像上,连周围的松柏都显得格外挺拔。我们列队拾级而上,献花、鞠躬,然后面对铜像庄严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握紧右拳的那一刻,我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职科技处时,一位领导说的话:“科研管理岗位看似普通,但得拿真心换真心”。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忙,我有时候真就“陷进去了”,陷入了日常琐碎的工作事务,曾有一段时间,我差点忘记了当初入党时曾经许下的铮铮誓言。现在想想,对我来说,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可能没有那么宏大,就是论文审批时多问一句“这个数据来源请再标注清楚些”,是项目申报时多唠叨一句“逻辑请再顺一顺”,是科研人员面临紧急任务时,主动帮助他们捋捋流程、跑跑腿。

有时候就在想这算是科研“一线”吗?我觉着它更像是科技创新的“地基”——地基松一寸,楼就晃一晃。管理部门每天核对的每一张表格、沟通的每一个细节、优化的每一道流程,其实都是在给科研团队“铺路”。就像毛主席当年说的“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就得把心思扎在科研人员的需求里。

往后,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会坚决把初心落在实处,多问问科研人员“还需要什么”,多想想自己“还能多做什么”,用更实的作风、更暖的服务,当好科研团队的“贴心人”、科技创新的“护航员”。